人体的病理变化

行业资讯     2015-10-27 01:21:39

   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,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,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。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,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。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,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:

   1.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

   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,引起邪正相争,导致机体阴阳失调、脏腑组织损伤、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结果。病邪可以分为阴、阳两大类:“夫邪之生也,或生于阴,或生于阳。”(《素问·调经论》)。一般而言,六淫属阳邪,饮食居处、情志失调等属阴邪。阴阳之中复有阴阳:六淫之中,风邪、暑邪、火(热)邪属阳,寒邪、湿邪属阴。

   2.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

  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:阳邪侵犯人体,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;阴邪侵犯人体,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。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,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。《素问·著至教论》说:“合而病至,偏害阴阳。”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。

    (1)阴阳偏盛即阴偏盛、阳偏盛,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指出:“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,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。”

   阳胜则热,阳胜则阴病:阳胜,指阳邪侵犯人体,“邪并于阳”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。由于阳气的特性是热,故说“阳胜则热”。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,可出现高热、烦躁、面赤、脉数等实热证的表现。由于阳能制约阴,故在阳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津液和阴气,使之减少,从而出现脏腑、组织、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,机能失于抑制而亢奋的临床表现,如口干唇燥、舌红少津等。即所谓“阳胜则阴病”。

   阴胜则寒,阴胜则阳病:阴胜,是指阴邪侵犯人体,“邪并于阴”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。由于阴气的特性是寒,故说“阴胜则寒”。如寒邪直中太阴,可出现面白形寒,脘腹冷痛,泻下清稀,舌质淡苔白,脉沉迟或沉紧等实寒证的表现。由于阴能制约阳,故在阴气亢盛时必然会损耗相制约机体的阳气,导致其虚衰,可出现脏腑、组织、器官失于温煦,机能失于推动的临床表现,如畏寒肢冷、蜷缩、脉迟伏等,即所谓“阴胜则阳病”。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:阳偏盛导致实热证,阴偏盛导致实寒证。故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说:“邪气盛则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