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象学说的形成
新闻资讯 2016-04-01 01:16:47
藏象学说赖以形成的基础,大致有如下几方面。
(一)古代解剖学的认识
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学说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,而且在已知形态学知识基础上,古人还进一步认识到了内脏的某些机能。
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记载上古名医俞跗实施割腹疗疾术,说:“割皮解肌,决脉结筋,搦髓脑,揲荒爪幕,湔浣肠胃,漱涤五脏。”反映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解剖知识已有一定积累,并已运用于医疗活动中。《内经》对入体解剖也有着丰富的描述,如《灵枢·经水》说:“其死,可解剖而视之。其脏之坚脆,腑之大小,谷之多少,脉之长短,血之清浊……皆有大数。”《难经》对脏腑的形态、重量、容量、色泽等更是有着详细的描述,如“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”,“肾有两枚”等。中医学对人体一些较为简单的脏腑生理机能的认识,如心主血脉、肺主呼吸、胃主受纳腐熟、大肠主传化糟粕等,也大都在形态学知识基础上建立。
(二)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
受古代科学技术条件限制,单纯凭借肉眼直观观察的粗糙解剖所获得的知识难以对人体复杂、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做出明确、系统的解释。因此,古人基于“有诸内,必形诸外”的原理,采取“视其外应,以知其内脏”(以表知里、司外揣内)及“取象比类”等思维方法来认识、推测脏腑机能。通过对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,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应,从而认识人体的生理、病理规律,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。如在已知肺主呼吸的基础上,发现人体体表受寒会出现鼻塞、喷嚏、咳嗽等症状,从而推断出“肺主皮毛”、“在窍为鼻”;在已知脾主运化的基础上,发现数天不进食或食量不足,会出现四肢乏力、消瘦等现象,从而推理出“脾主四肢肌内”等。